我院2014届毕业生总数为461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5人,网络工程专业103人,软件工程专业181人,计算机软件专业72人。
我院根据学校就业工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各级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以及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工作精神,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基层为宗旨”的就业工作指导原则,学院高度重视,调整充实了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深入贯彻落实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严格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部门密切配合,学院教职工全员参与、校友和用人单位通力合作、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同心协力” 的就业机制,形成了全员关心、支持、参与,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为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龙冬云 张 力
副组长:徐俊山 陈玉明 刘 威
成 员:程如冰 杜 伟 魏伟
学院为确保稳定就业,提前对就业工作进行了调整和部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订预警措施,做到未雨绸缪,改进就业工作中某些薄弱环节。主要措施包括调查研究,把握工作主动权;透过危机看机遇,推动就业工作战略布局;全方位、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力宣传,重点指导,加强协作、多方联动。把就业工作纳入院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实施就业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加大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
二、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积极构建安全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新模式
1、不惜“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调动尽可能多的校内外资源,深入拓展就业渠道。
2、配合团市委、校团委“我助学长促就业”活动,充分挖掘内部资源,为2014届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
3、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定期联系校友,介绍毕业生的情况,请他们为师弟、师妹介绍工作;广泛收集校友工作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及时提供给毕业生。
据不完全统计,我院近两年通过校友渠道就业的学生比例在15%左右,在校友单位获得实习实践等职业经历的同学达36%以上。
4、实现就业市场的三种转型:
就业市场实现由专业型市场向综合型市场转型;
市场开发由粗放型向精细型、深度挖掘型转型;
办会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型;
实现了院企互动、院校互动、院院互动、院与社会各级人才交流中心的互动,扩大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就业资源共享,为毕业生搭建更广阔就业舞台。
5、学院注重就业工作理论研究,积极研究探索新环境、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及其规律,提高就业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1、强化特色服务,满足毕业生就业个性化需求。
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各地就业主管部门的就业市场。为确保就业信息有效利用,保障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毕业生,学院在毕业生中开通短信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在第一时间将就业信息传达到每一位毕业生。
设立专人就业服务岗,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
2、开设课程体系,实施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特色鲜明,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3、为学生提供往届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总结我院就业工作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分析行业动态并提出建议。
4、规避就业风险,确保稳定就业,毕业生去单位实习需经各级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审批程序:各任课教师签字、系主任签字、院领导签字,辅导员签字)。
同时综合往年就业情况,帮助学生及早做好自身情况与就业单位间的对应性分析——及时找准定位、减少盲目性和过度观望与等待,为学生就业提供前瞻性的定位指导。
5、充分挖掘校友资源的就业教育价值。
充分发挥校友的教育示范作用。大力宣扬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使之在师生中广为传颂。
特别在新生入学、学生毕业等关键时刻,学院组织专业前景与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有针对性地讲述优秀校友的事迹,教育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热爱专业,刻苦学习,服从需要,正确择业;实行“导师制”,聘请部分专业教师、业界知名校友担任兼职导师,开展了贴近市场需求的系列学业和职业指导,效果显著。
6、对毕业生实施“动态管理”为毕业生开辟“绿色就业通道(对已签约并需要提前到单位实习的毕业生,学院提供便利条件)。
7、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学院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建立高辐射面的就业服务学生干部队伍。努力为学生参与就业工作提供实践平台。
为就业中心选送就业干事、学生会设置就业服务部,班级设置就业信息员,各负其责,通过多层次的服务网络,保证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学生的就业困惑和就业动态也及时反馈到辅导员和学院领导之处。
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协会”,倡导学生“关注就业、自我服务”,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我院已逐渐形成了“人人有发展目标,个个做职业规划”的可喜局面。
四、认真落实帮扶措施
1、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
2、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灾区和“双困”毕业生实施就业帮扶。我们的做法是四个重点:
(一)是重点指导“双困”毕业生在心理上、求职技巧上所面临的困难。
(二)是重点服务“双困”毕业生,采取一对一帮扶。
(三)是重点培训“双困”毕业生,根据“双困”毕业生的差距,采取对口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
(四)是重点推荐“灾区毕业生”、“双困”毕业生,采取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及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早日实现就业。
3、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估计不足的学生进行指导。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非常紧迫,但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存在期望值过高、自我定位不准等有碍求职的心理。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咨询等途径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状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邀请知名校友来校做系列讲座,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业形势,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和职场经验,给学生提供了更为直接、更为真实的信息。
五、做好公务员、选调生、应征入伍、招飞的宣传推荐工作。
组织好各级公务员的考试报名,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对考公务员的基础知识与面试技巧进行培训。
积极采取措施,继续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踊跃到中西部、广大基层等人才匮乏地区建功立业。为了让学生了解选调生、村官计划等项目的职业发展方向,我们将邀请优秀选调生、优秀村官来院举行报告会。
通过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我院面向基层就业人数逐年加大。
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就业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能否成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为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就业需要,结合我校学生培养方案,全面启动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能力为本位,强化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工程计划”,着力培养基层就业能力。形成了“立足本地,面向企业,产教结合,双证融通”的办学特色。
目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在新生中普遍实施。新方案力求把握“四导”、坚持“四为”、培养“四能”、实现“四成”。
即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就业需求、基层需求为导向;
坚持:“通识为基、能力为本、技能为魂、服务为重”的原则;
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学院密切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实行工学、产学结合,变学校“单向育人”为校企“共同育人”,让企业走进学校。
现已与“四海兴唐”、“思科网络”、“锦湖软件”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与“北京亚嵌”联系举办了嵌入式就业定制班。
突出以学生为本,邀请用人单位专家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修订,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品德实施考核,构建双赢机制,促进信息交流,共建互动平台,促进企业和院校的共同发展,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着力提高毕业生质量,积极把握对接市场的主动权。力做到培养有目标、实训有基地、就业有保障。关注学生的终级发展,确保就业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引导和扶持工作,自主创业取得新进展
通过创业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为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连续几年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促进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
amjs澳金沙门151
2013年9月